我們的測繪乙級資質,猶如寶劍未出鞘。資質雖在,鋒芒未顯。
譚總前不久連續發揮橋梁及地下工程資質能力,避開房屋檢測紅海,連續中標橋梁檢測,走差異化的錯位競爭。
今天,溫部長靈活借力重慶大學校友會資源,邀請業內地理信息系統知名的張總過來開展深入交流,不僅串聯起南方測繪、華測導航等老友的輝煌足跡,更照亮了我們在無人機航測、三維激光測量、精密測量等領域的巨大潛力。
面對南方測繪、華測導航、中海達、司南導航等頭部標桿的卓越成就,測繪勘察部亟需喚醒沉睡的資質能量,開辟屬于自身的“第二曲線”,在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星辰大海中,綻放獨特光芒。
測繪資質價值為何“沉睡”?
余總回憶說,當時借規劃與自然資源局對測繪資質改革的東風,我們從丙級升級為乙級,當時主要為房屋檢測業務服務。
由于我們在測繪領域的商業模式單一,過度依賴項目制服務,缺乏標準化產品、平臺化運營的能力,盈利模式與增長空間受限。另一方面,技術深度整合不足,大多以測繪放樣業務為主,在多源數據融合、高附加值信息提取等核心環節,尚未形成差異化競爭力。上下游生態協同薄弱、應用場景局限,也讓我們只是疲于維系資質,未能深度融入智慧城市、數字孿生、自然資源管理、應急防災、智慧農業等爆發式增長的新興領域。
張總今天給我們提了很好的建議,激活資質價值,絕非簡單承接更多同類項目,而需戰略升維,構建“技術驅動+場景深耕+生態共贏”的新模式:
一是技術升維,鍛造核心競爭力。融合創新,打造“無人機+三維激光+傾斜攝影+物聯網傳感”的空天地一體化數據獲取與融合處理平臺,提供全息時空信息基底,深挖“精密”,在變形監測、精密工程測量領域,發展自動化、實時化、高精度監測技術與預警平臺,切入重大基礎設施安全運維市場。
二是場景深耕,開辟高價值賽道。聚焦城市更新,為老舊小區改造、歷史建筑保護、地下管網普查提供全流程三維測繪、BIM建模與信息化管理解決方案;擁抱數字孿生,成為區域級或行業級(如園區、港口、水利)數字孿生體的核心時空數據供應商和模型構建者;服務雙碳戰略,拓展林地碳匯監測、光伏電站選址與效率評估、生態環境變化遙感監測等綠色測繪應用;賦能鄉村振興,提供高精度農田測繪、土地確權、鄉村規劃三維可視化、智慧農業基礎數據服務。
三是生態共贏,構建產業共同體。強化技術聯盟,擁抱頭部標桿,在特定區域或細分領域尋求差異化互補合作,避免正面硬剛;深耕本地化服務,利用對本地市場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響應優勢,聯合本地集成商、設計院、政府部門,提供貼身服務,打造區域口碑。
四是模式創新,突破增長天花板。可以嘗試產品化轉型,將成熟的技術流程(如特定場景的自動化處理流程、標準化監測方案)打包成可復用的軟件工具或軟硬件一體產品。開展訂閱服務,對長期監測、數據更新需求,探索基于云平臺的SaaS化數據服務或監測預警訂閱模式。
加敏感嘆不已,我們要從資質持有者變為價值創造者!沒有市場的資質,是負擔!
測繪勘察部的“第二曲線”不會自動浮現,需要果斷行動。從戰略聚焦、技術投入、標桿打造、生態鏈接到組織激活,優化考核激勵機制,鼓勵創新與跨部門協作,提升對新業務、新模式的承載能力。
測繪乙級資質是航向藍海的船票,而非終點。唯有以技術創新為引擎,以場景深耕為羅盤,以生態共贏為風帆,方能將這張船票兌換成實實在在的價值航程。
當無人機掠過城市更新的熱土,當激光點云照亮數字孿生的未來,測繪勘察部的“第二曲線”必將在地理信息的廣闊天地間,投射出不可替代的光芒。